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鹿谷鄉修復的水圳護岸

照片為鹿谷鄉孩童於水圳護岸旁戲水一景,為德裔美籍神父謝省躬(Robert Russell Sprinkle, 1906-2003)所攝,推估拍攝於1960年代後。圖中可見混凝土構造之護岸,水圳深度約三十多公分,照片並未註記水圳的地點,但根據長年隨謝省躬神父於鹿谷鄉進行公共工程的耆老張達辭回憶,這張照片拍攝地點應在鹿谷鄉永隆村,謝省躬神父曾協助當地居民建設水泥水圳護岸。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臺灣湧入世界各國的天主教團體進行傳教。謝省躬神父來自美國馬利諾外方傳教會,原本在廣西傳教的謝省躬神父便輾轉來到臺灣,在1955年至南投鹿谷鄉傳教,藉由美援、天主教會與地方人士的的資助,致力於改善當地健康衛生、興建公共工程、建立儲蓄互助社等,鹿谷鄉的村民們至今仍感恩謝神父的貢獻。

鹿谷鄉位於臺灣中部山區,居民多以務農為生,但臺灣中南部多屬荒溪型河川,地方上除了長年有缺水問題,並時常因為強降雨導致土石坍方,鹿谷鄉秀峰村的坪仔頂水圳便曾因土石坍方侵襲,導致當地無法再進行耕作,故水圳可說是產業之命脈,若沒有水圳恐讓良田成為旱地。謝神父在1960年代意識到水資源對鹿谷村民的重要性,除了帶領居民嘗試開鑿水井外,也開始加固水圳護岸。

照片中謝省躬神父親筆註記水圳護岸工程費用,顯示謝神父在鹿谷地區進行援助計畫時並非資助全部的花費,而是幫當地居民負擔了不足的額度。例如在秀峰村林獅先生建設竹圍吊橋時,謝神父也是提供部分的援助,將竹圍仔橋改為興建更加穩固的混凝土橋。在這水圳護岸的援助計畫中,也是以同樣的資助形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張家榮/胡朝欽
  • 創作者
    謝省躬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