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在竹山地區興建許多建設,如成立林圯埔郵便局(後為林圯埔公學校,今日全聯位址)、林圯埔支署,新設林圯埔支廳取代原警察署為竹山最高行政機關。後又成立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所屬作業所(今臺大實驗林管理處),設林圯埔消費市場(今竹山零售市場),興建林圯埔公學校(今竹山國中位址)。明治41年(1908)修築輕便軌道,從林內經竹山市區通往名間,並在此期間設竹山製糖所、林圯埔局儲存樟腦及樟腦油,另外三層東洋型式樓房的竹山農會也在大正3年(1914)成立。
臺灣總督府亦針對臺灣道路改善和衛生環境及土地徵收等條件,將城市改造稱為市區改正,規模全面者稱為市區計畫。明治 43年(1910)由總督府設置市區計畫委員會,由中央審議市區計畫,竹山市區計畫於大正6年(1917)啟動,大正8年(1919)宣布實施街道改正至昭和11年(1936)止,才將棋盤式的竹山街道改正計畫實施完成。
後來竹山市區道路命名原則為:南北向稱「路」,東西向叫「街」,三大街順地勢高低,地勢高者稱頂橫街、橫街及地勢最低的下橫街;主要的三條道路依歷史發展脈絡稱竹山路(清領)、雲林路(劉銘傳建省時期)與集山路(日本統治時期)。早年竹山戲院就設在橫街上,旅社、藥房、服裝店、五金行、菜市場,甚至竹材行等都聚集在此,當地人笑說竹山人一生所需物品均可在橫街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