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全臺有36個地方戰爭指揮所,如今只剩下1944年美軍轟炸臺灣時,日方提供官方人員的竹山作戰指揮所,防空壕內部地下可通達集集及日月潭。竹山的防空壕當時提供郡守人員使用,內備有辦公指揮桌,設計可見諸多巧思:進氣口的熱循環,向外推門防止砲擊衝力、房間供指揮用的設計等。
竹山鎮這座日治的防空壕曾是戰情指揮所,在老一代人印象中仍保有當年在防空壕裡避難的回憶。2012年竹山里長曾鈺琄見荒廢號召志工除草、景觀維護,遊客、校外教學會到防空壕「講古」,更吸引返鄉青年到防空壕旁拍微電影。2012年林明溱縣長實地勘察表示該區無保存價值,應建觀光飯店BOT收取權利金,「防空壕蓋警局,郡守宿舍蓋飯店」議題成地方政治攻防的戰場。
2014年具有文資潛力的防空壕被民眾提報,但遲未獲得文資身分。同年地政人員鑑界發現防空壕一半是縣警局所有,一半是國有財產署所有。防空壕在2015年被縣府選定成為竹山警分局的機關用地,透過縣議員爭取經費欲在竹山分局後方停車場蓋新大樓,並將旁邊防空壕、防空壕上近百年的大樹鳳凰木與椰子樹、日式宿舍全都拆除,當地文史團體遂發起保存活動。
為了守護防空壕,抗議民眾舉辦記者會、陳抗、演戲快閃、研討會、直播等創意行動與口號。4年多的努力,最終在2018年順利解除危機,南投縣府和行政院研議以4筆現有土地行以地易地,至於防空壕要定位為聚落建築、歷史建築還是人文建築,需經文化局提報後,才能再往文化部提報。文史團體擔心防空壕沒有文資身分不受文資法保護,希望爭取登錄文化資產,和周邊日式宿舍群結合,為當地留下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