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集集仕紳倡議興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清光緒9年(1883)將之遷建集集街內,雖為書院但實為義學,由商家負擔聘請有德者為教師,免費讓清寒生童讀書,類似初等教育,為集集教育之濫觴。至光緒19年(1893)時,集集已有私立書房5、6所。
日治明治31年(1898)日本政府公布「臺灣公學校令」,設初等教育機構,專為日本人設尋常高等小學校,日治教育設可分學前教育、公學校、小學校、國民學校及社會教育等;每逢農忙時兒童缺人照料,故設有季節性保育園,如集集、林尾、吳厝保育園收容幼童,予免費生活教育,讓農戶得安心工作提高效率。
公學校課程有修身、日語、作文、算數、讀書、漢文等。明治35年(1902)書院學田廟地作公學校用地,大正6年(1917)公學校過狹隘,遷至今校址並建校舍與教職員宿舍,後來陸續改名至1968年最後改為南投縣集集鎮集集國民小學。
1945年國民政府來臺,集集國小增設幼稚園,各里設有托兒所,另有2所私立幼稚園;1946年成立集集初中於現火車站東側至公所間,後因校地不符地處市間,地方人士集資建教室及縣府准許撥出校地,1950年開始於現址上課,1968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免試升學。
除此之外,日治時期集集圖書館為全南投境內最早設立,後改為現代化圖書館,藏書1萬多冊,每日閱覽人數約20至3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