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社寮晚近以紫南宮馳名遠近,在該宮興起以前,社寮的文史古蹟及傳統民宅都是當地的焦點,其中又以社寮張宅及門楣高懸的「貢元」匾額最引起眾人興趣,張宅即社寮張創公廳(張貢生宅),位在社寮北中莊,建於清道光13年(1833)。
社寮張家以乾隆來臺張創為其開基祖,張創來到社寮開墾後,勤於耕作,二子張天球於嘉慶、道光年間將家族事業、開墾土地大為拓展。張天球有子四人,即長子張煥文,次子張守仁,三子張秋闈(秋圍),四子張慶壽;道光5年(1825)張天球重貲邀請清國宿儒黃高輝前來家中教書,而長子張煥文篤志力學,於咸豐4年(1854)甲寅科考取秀才並選為貢生,最為著名,現掛於張創公廳門口的「貢元」匾額,便是張煥文遺物。爾後三房的張登邦,也在光緒18年(1892)考上雲林縣學秀才。
「張創公廳」與一般民宅無異,三合院建築前庭寬敞,外圍短牆,門楣高懸「貢元」匾額,公廳比鄰有一落西向的三合院式傳統建築,兼具三房公廳,傳統屋瓦現已改成琉璃瓦,此為日治大正五年(1916)張登邦所造,張登邦宅第坐東向西,為五間開三合院式的格局,而廳內彩繪,則多出自名家之手;而張煥文宅坐南向北,二宅屋後方為張創公廳原址,目前整個建築群連同周邊果園空地佔地共1甲多,為社寮最大的建築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