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布農族抗日大分事件

布農族抗日大分事件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布農族抗日大分事件

清光緒20年(1894)清廷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隔年臺、澎正式割讓給日本。日治明治28年(1895)日人對於原住民的治理,初期沿用清代原有通事來管理東部的原住民。待全島情勢漸趨穩定後,明治39年(1906)日人始有餘裕管理山上部落與開闢理蕃道路,並於明治42年(1909)整修八通關古道東段並設置asang-daingz(阿桑來嘎)及mun-davan(大分)駐在所。

大正4年(1915)臺灣總督任期最長的佐久間左馬太以掃蕩「生蕃」聞名,除了強制沒收布農族賴以維生的獵槍,而後各種誘降殘殺、欺負布農族婦女、強制移住等事件不斷發生,引起布農族人的恐慌與忿恨,終使信義鄉境內布農族Dahu-ali頭目率領族人組成游擊隊,發動長達18年周旋的抗日行動。

大正4年(1915)Dahu-ali首先率眾攻打大分駐在所殺死日警,之後又夜襲擊喀西帕南駐在所殺死日警並放火燒毀駐在所,日軍緊急增援,Dahu-ali即率266名族人經由闊闊斯翻上中央山脈雲峰與南雙頭鞍部,再下玉穗山南稜,在日警無法到達的荖濃溪上游東岸建立damuhu(玉穗社)抗日基地,臺東花蓮布農族人來投靠,因武器和人數都不是日本軍的對手,故選擇天險易守難攻的玉穗社進行長期的游擊抗戰。

Dahu-ali謹守原則不主動挑釁日本政府,如遭遇不合措施便還以顏色,深居中央山脈來去如履平地,行事低調謹慎、冷靜沉著,抗日區域涵蓋拉庫拉庫以南至鹿野溪以北,日人後來開闢關山越嶺理蕃道路,與原八通關越嶺道路形成南北鉗形包夾,使玉穗社腹背受敵,故於昭和8年(1933)4月22日Dahu-ali接受招降,成為「本島最後歸順蕃」的布農族。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布農族抗日大分事件 / 撰寫者:張凱惠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599493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南投縣信義鄉
參考資料
顏國昌Istanda Subali,〈300游擊隊,抗戰18年──布農族抗日英雄Dahu-ali(拉荷.阿雷〉,《原住民族文獻》13(2014年4月),頁32-34。 編輯部整理,〈久美部落檔案 故立於阿里山外的鄒族久美部落〉,《原住民族文獻》13(2014年4月),頁3-5。 海樹兒‧犮剌拉菲,〈1915年Dahu Ali(拉荷‧阿雷)發動布農族大分抗日事件說之探討〉,《臺灣文獻》60:1(2010年3月),頁355-393。 Kenzo,〈抗日除了賽德克·巴萊還有「大分事件」:300名布農族人武裝抗日18年 成為臺灣最後歸順蕃〉,thenewslens關鍵評論網,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41(瀏覽日期:2020年9月3日) 「塵封臺博館近百年 大分事件兩英雄遺物返鄉展覽」,thenewslens關鍵評論網,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478(瀏覽日期:2020年9月3日) 「反抗與歸順-臺灣原住民的歷史容顏」,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臺灣之窗,網址: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tw_window/e02_20011105(瀏覽日期:2020年9月3日)
撰寫者
張凱惠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