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多族群共存的久美部落遷徙史

久美稱為Mahavun,是布農族郡社群語,亦即「犬獵」的地方。按布農族巒社群「犬獵」稱Pu-a-su,Mahavun是「追趕」、「逐出」之意。而鄒族的神話故事提及:「洪水時期,大地一片汪洋,人和動物為躲避洪水逃到玉山〈patungkuanu〉,當洪水退去,大地恢復平靜,鄒族人開始下山尋覓新的家園。」

鄒族人的祖先自玉山遷徙下山後,在各地建立新據點,足跡跨中央山脈,進入西部海岸平原,南邊則跨越楠梓仙溪及荖濃溪,最北到達南投縣的清水溪及濁水溪,先民開闢了鄒族早期的遷徙路線,並將足跡拓展至更深遠的北方。久美古代為鄒族獵場,後來才有鄒族人居住,並建立氏族集會所(kuba),又有其他氏族相繼進入,居住地逐漸形成小社(danohi'u),勢力增強再演變成大社(hosa);清末時期官方在此設「萬興關學堂」教育鄒族人但未見成效。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實行移住政策,楠仔腳萬社久美部落在過去為鄒族單一族群的部落,1925年日人先將散居的原住民族群移住楠仔腳萬社(久美),其中有少數布農族郡社人,包括takishosongan及takistalan等;1938-1940年再將布農族巒社群移入新鄉及望鄉,後來又在1934年將布農族郡社群移至楠仔腳萬社北方的羅娜;1942年完成移住久美聚落。

此後,久美部落變成多族群共居的部落,各社群原本賴以維生的獵場、生活文化、傳統信仰與各類祭儀,都受到日本政府齊頭式對待且受到諸多限制,然而原先生活在久美部落的鄒族人,在日人實行移居政策下,生活週遭都是布農族人,後來在混居通婚下,語言、文化、族群認同逐漸存在著鄒族、布農族雙重認同,族群間的互動形成另一波文化融合。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南投縣信義鄉望美村美信巷54號
  • 參考資料
    編輯部整理,〈久美部落檔案 故立於阿里山外的鄒族久美部落〉,《原住民族文獻》13(2014年4月),頁3-5。 張永楨,〈清代濁水溪中游漢「番」勢力的消長與漢人社會的建立〉,《臺灣文獻》62:2(2011年6月),頁31-64。 田靈生,〈久美聚落文化變遷發展過程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鄒族久美部落歷史」,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網址:https://tiprc.apc.gov.tw/blog_wp/?p=16551(瀏覽日期:2020年9月3日) 「楠仔腳蔓社學堂遺蹟」,二魚的古蹟歷史建築之旅,網址:https://blog.xuite.net/doublefish2/wretch/142671180(瀏覽日期:2020年9月3日) 「楠仔腳蔓社學堂遺蹟」,南投縣文化局,網址:https://www.nthcc.gov.tw/A8_2/content/685(瀏覽日期:2020年9月3日) 玉山原住民,玉山國家公園,網站:https://www.ysnp.gov.tw/page.aspx?path=404(瀏覽日期:2020年9月3日)
  • 撰寫者
    張凱惠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