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番食租衍生的撿年糕

清朝濁水溪中游晚期就開墾方式可分成隘墾、用「番食租」交換土地等,此外另有漢人移民款待水沙連六社社人的習俗,以做為原住民土地被使用耕作導致其無田可耕、食物獲得不便。隨著漢人勢力日漸擴張,原住民只能往山裡移動,因此有傳言原住民在過年時會來漢人聚落撿年糕,而且通常只會向距離原住民現住聚落較近、較靠近內山地區的漢庄撿取年糕。這種「撿年糕」習俗是在番食租交換土地後衍生而來的配套措施,原住民在過年時會到其收租的人家撿年糕,並分裝各種食物返回部落,以免部落絕糧。

根據學者研究,此習俗在鹿谷清水溝上游南仔坑溪一帶較盛行,鹿谷鄉永隆村村民曾在1960年代時看見一大群年紀較長的水沙連原住民來撿年糕;而土地位於鹿谷清水南仔坑的曾家,在過年時也有原住民到鹿谷鄉秀峰村撿年糕,用竹子製成竹筒子,利用竹節作區隔,分裝各種食物返回部落。甚至埔里盆地烏溪支游眉溪流域的4座村落也有水社人來收年糕的記憶。

番食租的配套措施「撿年糕」習俗延續到戰後初期,雖番食租的繳納已在劉銘傳時被改變,但原住民們因生活領域被入侵逐漸退往山區,漢人移民認為不再受到威脅,因此不再依循舊規給予「禮物」;但透過番食租及其配套措施的建立,藉此維持漢人移民與原住民間的穩定關係,漢人移民擔心破壞規則後,雙方可能會發生衝突,這也是在1960年代民間社會仍舊維持傳統舊習之原因。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南投縣魚池鄉
  • 參考資料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2001。 洪麗完,〈清代臺灣邊區社會秩序之考察:以濁水溪、烏溪中游之「亢五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0:4(2003年12月),頁1-50。 林聖蓉,〈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 撰寫者
    張凱惠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