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明治37年(1904)名間鄉皮仔寮附近居民推舉籌備委員20人,要求設置「皮仔寮公學校」,當時由在自家開設書房、推廣私塾「書房教育」的皮仔寮庄陳德馨、廍下庄陳德音,以南投廳武東堡廍下庄由佛祖會、帝爺會及玄天上帝會等宗教團體,捐出若干田園維持經費,並由附近庄民聚資400圓作為創校經費,發動庄民354人進行義務勞動,修建陳德馨書房作為教室。當時入學共有75人,校名為公立皮仔寮學校,地址即在今日廍下村社區育樂中心處。
大正5年(1916)設頂新厝分教場,大正12年(1923)4月獨立出來設校,為今名間鄉中山國小之前身;大正9年(1920)原頂新厝分教場改為學制4年,並於昭和4年(1929)興建新校舍,同年由舊址廍下村遷至現址,最後在昭和16年(1941)改為皮仔寮公學校。
當時日本政府在臺灣推行的新式教育是日本語言及文字學習知識技能,並加強道德品行的培養,教導對日本國家體制的了解,培養對皇室的崇敬。為節省經費,打掃用具就地取材,有時要學生於重要道路兩旁種植路樹加以照顧。此外,日本政府也設置「尋常小學校」提供日本小孩就讀,臺灣學童則不准進入就學。
1945年國民政府來臺,於1952年設立田仔分校,1956年9月獨立出去成為田豐國民小學,1954年9月1日將校名由皮仔寮國民學校改為名崗國民學校,1968年8月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校名再改為現今的名崗國民小學。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