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名間新民村的日本移民村

日治時期為響應臺灣總督府的內地移民政策,在臺拓事業預定計畫中的「移民事業」項目,日治昭和13年(1938)臺拓招日本移民至清水、名間,臺拓先在臺中州南投郡名間庄濁水溪畔的浮覆地移入日本移民進行開墾,當時先移入19戶57 名內地移民進行開發,即為新高村,而後日本移民遷入新高村的高峰時間是在昭和14年(1939)。

新民村村民稱日本移民是「琉球蕃仔」,移民中最多是來自鹿兒島,第二多來自沖繩。實際上移民中有七成以上是先前已在臺灣的日本人,只有少部分才是真正從日本本籍以家庭為單位遷入。

昭和16年(1941),日本移民入墾人數來到19戶71名,主要以種植水稻、甘藷為主,其他如小麥、甘蔗、蔬菜、花生也有種植。隔年昭和17年(1942)因為颱風水災將新高村4年來的辛苦耕耘全部一掃而空,雖然當時浮覆地的110甲土地都已開墾完成,但要如何重新復甦農業,是當時日本當局考慮的重要課題,然而新高村最後卻因浮覆地地力不佳與濁水溪的水患,讓臺拓原本期待日本移民事業在臺灣開拓新局,也隨之灰飛煙滅。

當時的新高村土地不富饒,交通不便遠離都市,居民的耕種技術也不好,導致收成不佳。沒多久就有部分日本移民離開,有的去水利會、糖廠上班,有的只留女眷,並僱請零工耕種。由於日本移民零散,臺拓在此也沒有再招新的內地移民,因此空屋就讓給臺灣人使用,只需向會社繳交田租即可。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南投縣名間鄉新民村
  • 參考資料
    洪詩涵,〈濁水溪中游的移民拓墾與社會族群關係─以名間鄉新民村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
  • 撰寫者
    張凱惠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