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民村簡史

新民村簡史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位於濁水溪旁的南投縣名間鄉新民村俗稱「溪底」,是松柏嶺外觸口崖下的河床地,其位於名間鄉南隅,西北臨炭寮村、中正村,東北臨濁水村南雅村,東南隔濁水溪與竹山鎮相望,西界彰化縣二水鄉。

據村民口耳相傳,清代時「屈尺圻」是最早有人進來開墾的聚落,接下來才是外埔,傳說當時屈尺圻有蟾蛉穴的好風水,有一顆很像蟾蛉的石頭,說以前那邊是蟾蛛穴,是沒有蚊子的,後來地理敗了。清朝新民都還只是零星的開發,到了日治時期才開始有計畫開發此地。

日治時期因官方在濁水溪築起堤防,濁水溪不再四處漫流,新的河川地出現,客家族群進入協助整地,日治昭和13年(1938)日本內地移民集體被移入,臺灣閩客住民與日本移民共同在此地開墾,在新民國小附近興建19戶日式住宅供其居住,同時將閩客住民遷居此地,為其佃農或傭工,當地居民多以「新民仔」稱呼,後改稱「移民仔」。

戰後日本移民全數遣返日本,土地改歸土地銀行管理,撥歸國有財產局管理,再由農民向國有財產局承租土地,昔日居民種值水稻、桑樹、水蕹菜等作物,並以養蠶為副業,曾為臺灣蠶絲產地之一,目前則以種稻米、紅薯為主。在「集集共同引水計畫」完成後,八堡圳取水口往濁水溪上游遷移,八堡圳的圳道經此送往灌溉彰化平原。而日本移民離開後的房屋多被臺灣住民接收,以客家人居多,後來新民村的濁水溪河川地集體遷入一批退伍軍人,並在此成立彰化農場名間墾區,因為加入了一群外省新移民,使得新民村呈現更加豐富的族群面貌。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新民村簡史 / 撰寫者:張凱惠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599481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南投縣名間鄉新民村
參考資料
洪詩涵,〈濁水溪中游的移民拓墾與社會族群關係─以名間鄉新民村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
撰寫者
張凱惠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