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的玉山因高於日本富士山,故被日本人命名為新高山,而當時的臺中州新高郡設在集集庄,其行政區域包含今日集集鎮及水里鄉、魚池鄉、不設街庄的原住民領域(今信義鄉),日本政府在每一個重要的行政中心都會設置一個神社,其中位於集集新高郡的神社即為新高神社,而新高祠則位於新高山(今玉山)山頂。
集集飛鳳山的南邊曾為日本人所設之新高神社及武德殿(集會所)所在地,新高神社於日治昭和7年(1932)10月26日鎮座,神社內祭神為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大山祇命(又稱大山積神、和多志大神,同時為山及海的守護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每年的10月28日),而新高神社位址即為今日的和平國小。
昭和14年(1939)的《新高郡管內概況》提到新高神社於明治38年(1905)興建的集集公園內,而同年出版的《集集庄社會教化施設概況》內〈集集庄管內圖〉以明神鳥居外加圓圈做為「集集公園」的代表符號,新高神社附近有油料庫,日軍基於安全理由,甚至禁止百姓在其對面的大眾爺廟上香祭拜。
從集集老街上前往新高神社過清水溝溪需走過公園橋,而今經歷多次改建的公園橋,其左岸為今日的大眾爺祠及集集老樟樹、右岸也就是日治時期的集集公園及新高神社,如今的和平國小則是1950年左右興建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