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進入集集最早可追朔至清乾隆36年(1771),當時漳州人邱、黃、劉、許四姓合股招佃,在林尾形成聚落,清乾隆46年(1781)集集已成為入墾要道,「集集古街」就此形成,當時的集集街道名為「半路店」,半路店的由來是因為在林尾與柴橋頭兩聚落之間。
永福堂古稱草嶺角,12世的陳講三於清乾隆32年(1768)由福建省彰洲海澄,渡海來臺於現址定居開墾,當時集集的開墾已全面展開。後由14世的陳朝聘與其子陳仲璉於道光20年(1840)興建閩南式三合院建築「永福堂」,當時建材來自福建省與少部分取自於臺灣本土,樑柱以肖楠來做建材,有別於紅檜、福杉之類而罕見,堂號下兩樑雕有「金玉滿堂」之大印,如意斗拱、蓮花筒也十分特殊,雕工十分精緻而落落顯示當時非凡的氣派感。
16世的陳志蒼於日治大正7年(1918)曾加以整修外,一直到1989年因屋瓦不堪使用,古瓦難尋之下改以紅色隔熱浪板代替,後來「永福堂」在1999年集集九二一大地震時遭受毀損,目前屋頂僅能以鐵皮屋加蓋來保護,2004年由南投縣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