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創立的彬彬社最初是文社的性質,到日治初期再轉化為詩社,昭和3年(1928)成立「青年吟會」,正式名稱為「坪仔頂青年團漢文研究會」,靈魂人物林宗慶是鹿谷鄉坪仔頂(秀峰村)人,清光緒12年 (1886)出生,與其兄林有能熱心地方公益,合力提倡教育、產業,經營金融,拓展交通,其具有前瞻性的策略建構地方,無私奉獻的精神,對鹿谷鄉的發展貢獻甚鉅。
林宗慶從事貿易之餘,對於坪仔頂的漢文教育也極為重視,他以坪仔頂青年團的名義,組成「坪仔頂漢文研究會」,由林邦光、林宗慶、林有能等發起組織吟會,藉此鼓舞地方的中青年。青年吟會前後共維持3年,開過詩會20餘次。
當時全臺知名傑出詩人張達修剛自臺南新化學成歸里,其原為鹿谷鄉車輄寮人;漢詩啟蒙得自祖父與父親,後由彬彬社長輩提攜指導,外有《臺灣詩薈》誘導,使張達修在漢詩方面突飛猛進,為更進一步深造他離鄉背井,遠赴臺南新化,拜師前清廩生王則修三槐堂門下,學習詩文,歸鄉後應林宗慶之聘教授漢文3年。
研究會於昭和4年(1929)透過報紙在臺灣島內詩壇徵詩,前後在全島徵詩共4次。第1期詩題為「詩幟」徵得400餘首作品;第2期以「林圯」為題徵詩,全部獎品都由林宗慶提供。其他兩次的徵詩題目,尚待進一步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