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仔腳蔓又稱楠仔腳萬、南仔腳萬,是鄒族語「肥沃平原」的意思,初見於清康熙61年(1722)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裡「阿里山 八社」中的「八童關之鹿堵社」,又稱「鹿株大社」。
光緒14年(1888)陳世烈為首任雲林知縣,他見阿里山 原住民歸化150多年,卻「常居深山,與漢人無通,教化不逮,詩書禮儀,握算權量,素所未悉」,在八通關越嶺道上楠仔腳萬社開辦「萬興關學堂」,藉教育消除語言隔閡,建立原住民與漢人間的信任感,並以設立文教機構來減少原住民的襲擊。
當時萬興關學堂的規模比照清代書院,早期收資質聰穎的鄒族孩童20餘名,授以漢文讀書習字,因教學不得宜,學童多忌避就學,未滿一年此學堂即廢置。後劉銘傳設立7所番學堂以此學堂最早,其對未降服原住民軍事討伐;對歸化原住民設撫墾局、學堂教基本知識與禮儀,給予衣食改善生活、不許漢人欺凌。
現址新建水泥五角亭,旁洗石子方碑寫著「光緒十三年春月,由嶺南陳世烈建的萬興關」,及1981年立的萬興關紀念碑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