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仔腳萬社的萬興關學堂

楠仔腳蔓又稱楠仔腳萬、南仔腳萬,是鄒族語「肥沃平原」的意思,初見於清康熙61年(1722)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裡「阿里山 八社」中的「八童關之鹿堵社」,又稱「鹿株大社」。

光緒14年(1888)陳世烈為首任雲林知縣,他見阿里山 原住民歸化150多年,卻「常居深山,與漢人無通,教化不逮,詩書禮儀,握算權量,素所未悉」,在八通關越嶺道上楠仔腳萬社開辦「萬興關學堂」,藉教育消除語言隔閡,建立原住民與漢人間的信任感,並以設立文教機構來減少原住民的襲擊。

當時萬興關學堂的規模比照清代書院,早期收資質聰穎的鄒族孩童20餘名,授以漢文讀書習字,因教學不得宜,學童多忌避就學,未滿一年此學堂即廢置。後劉銘傳設立7所番學堂以此學堂最早,其對未降服原住民軍事討伐;對歸化原住民設撫墾局、學堂教基本知識與禮儀,給予衣食改善生活、不許漢人欺凌。

現址新建水泥五角亭,旁洗石子方碑寫著「光緒十三年春月,由嶺南陳世烈建的萬興關」,及1981年立的萬興關紀念碑記略。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南投縣信義鄉信和產業道路41號
  • 參考資料
    編輯部整理,〈久美部落檔案 故立於阿里山外的鄒族久美部落〉,《原住民族文獻》13(2014年4月),頁3-5。 陳哲三,〈林圯埔(竹山)在清代臺灣開發史上的地位〉,《逢甲人文社會學報》4(2002年5月),頁151-182。 「【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鄒族久美部落歷史」,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網址:https://tiprc.apc.gov.tw/blog_wp/?p=16551(瀏覽日期:2020年9月3日) 「楠仔腳蔓社學堂遺蹟」,二魚的古蹟歷史建築之旅,網址:https://blog.xuite.net/doublefish2/wretch/142671180(瀏覽日期:2020年9月3日) 「臺灣在地文化資產走讀:南投之楠仔腳蔓社學堂遺跡(萬興關)」,走讀臺灣文化資產&世界文化遺產探索網,網址:https://blog.xuite.net/discovertraveler/discovertraveler/312629567(瀏覽日期:2020年9月3日) 「楠仔腳蔓社學堂遺蹟」,南投縣文化局,網址:https://www.nthcc.gov.tw/A8_2/content/685(瀏覽日期:2020年9月3日)
  • 撰寫者
    張凱惠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