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美部落為南投縣內鄒族所居住的地方,舊稱「楠仔腳萬」,屬於北鄒族的鹿都社群(luhtu),主要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高雄縣桃源鄉、那瑪夏鄉,以及嘉義縣阿里山。距今約400年前,來自鄒族tfuya(特富野)社的nia-hosa氏和yataayungana氏在今日信義鄉神木村上方tiumahana建立獵寮並撒播小米豐收,吸引許多族人來此定居,並在今日神木村(huhuv'o)建立會所。後來因人數不斷增加,將會所移至桐仔林,重新分立為四社,並以和社為中心,發展為獨立的部落。
清代吳光亮修築通往後山之道路(即八通關古道),經過楠仔腳萬、和社地區,清光緒13年(1887)清朝政府在楠梓腳萬設立萬興關學堂,此後漢人正式移墾進入鄒族的生活領域。此時因為天花、瘟疫流行,使鄒族人口大量銳減,到日治時期只剩和社、楠仔腳萬二社。清末時期,鄒族領域是從信義鄉愛國村至神木村,陳有蘭溪以西的區域。
日治大正9年(1920)日本殖民政府基於理蕃政策,將和社、楠仔腳萬合併成mamahavana(久美)大社,並強制布農族遷至原本鄒族領域的羅娜、望鄉、新鄉、久美地區,並中止鄒族舉行祭儀、廢置鄒族會所。此後久美部落的生活週遭都是布農族人,在混居通婚下,語言、文化、族群認同逐漸存在著鄒族、布農族雙重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