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舊名為水裡坑,早期是附近香蕉、甘蔗、木材和樟腦的集散地,又因日治時期日本人在水里鉅工村興建明潭發電廠鉅工分所至1934年竣工,帶動相關的技術人員和各地商賈等流動人潮進駐於此。
1958年林業鉅子孫海標得丹大林區約5000公頃的伐木權,同時連續15年取得每年200萬美金的臺灣檜木外銷到日本訂單,創造了水里自1950至70年代的「黃金歲月」。此時來自全臺各地為標售木材的木材商、伐木工人、卡車司機、商賈和兜售小販等大批人潮不斷湧入,據1950年至1972年間工商登記資料顯示,包括木材行及製材工廠、家俱行,總計有98家;貨車約有200多輛出入,旅社高達35間、酒家茶室餐廳等有32聞;另有4家戲院、多間料理店(餐廳),水里市街繁華熱鬧,因此又擁有「小臺北」之稱號。
當時依附林業所衍生的民生經濟有各式的小吃店、理髮店、百貨業、藥房、澡堂等。許多工人在山上與惡劣環境搏鬥一、二個月後,一下山往往盡情解放,不吝惜花大筆錢流連於酒家、茶室等聲色場所,或是前往戲院、撞球室、夜市等消譴娛樂。那時普通人一般的職業每天工資約10至15塊,林班工人的日薪收入約有40塊,因此花錢也十分豪爽。入夜後燈紅酒綠,黎明前早餐店已人聲鼎沸,不僅有夜間的各式小吃店,還有24小時營業的子義商店等等,當年「小臺北」的繁華景象成為許多老一輩水里人的共同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