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古坑民番界碑位於雲林縣古坑鄉華山福華宮前。圖中可見外觀為三塊石碑,原置在龜仔頭竹林中,在華山村文史工作者蔡顯勇的協助下,將三塊石碑拼合並放置於現址。因早年缺乏妥善維護和人為的破壞,故碑體已風化且碑文無法閱讀。
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來臺者多,原有住民受到侵擾,時而發生許多摩擦,為使漢民不再發生糾紛,自清康熙61年(1722)起,清朝政府採漢番隔離政策,官府於入山的重要路口,以立碑、立界方式來規範漢人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超越其區域。古坑地區共有三座民番界碑,分別是庵古坑口、麻園山腳、小尖山腳,目前僅尋有位於庵古坑口的庵古坑碑被安置,另二塊石碑仍遍尋不著。除了庵古坑民番界碑仍保留外,位於嘉義縣梅山鄉太平村的太平山也置有梅仔坑民番界碑(梅仔坑民番界碑整體較之完整,立於清乾隆33年〔1768〕,其碑碣由國家圖書館命名為「嚴禁匠民越界私墾碑記」),兩碑碑文相同,碑文明確提及在大湖、頂寮、三渡水、蟾蜍嶺、奇里岸、庵古坑這塊區域,以大尖山為界,漢人與原住民均不得越過此山,漢人也不得私自開墾。惟,儘管清朝政府嚴格將漢民區分開來,但漢人仍不顧官方禁令,持續越過番界向東推進,不時發生摩擦及殺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