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感染病防治-點砂眼

感染病防治-點砂眼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感染病防治-點砂眼

臺灣早期公共衛生條件差,傳染疾病防治一直是政府與民間長期致力的目標。其中,砂眼防治是眾多臺灣人早年共同的回憶。砂眼乃感染砂眼披衣菌所致,感染者眼瞼內側因為感染變得粗糙以致眼睛痛、角膜表層受損,嚴重時會導致失明。在清朝時期的文獻當中,多以「眼疾」或「目疾」講述當時眼部疾病。1881年,在臺灣安平傳教的長老教會傳教士甘為霖,發現該區域盲人數偏高並向教會報告此現象。一直到日治時期,臺灣砂眼防治才因盲人比例過高而受到重視,在1915年進行全島性調查。1952年,臺灣和世界衛生組織展開大規模「撲滅砂眼計畫」,直到1971年,臺灣才解除疫區身份。

此照片為1980年代時,政大指南服務團彰化大同農場服務隊,利用寒暑期來到彰化溪州服務的機會,替參加自強活動的小朋友們點砂眼,照片右邊為林秀玫女士。檢查砂眼的時候得將小朋友的眼皮翻起來,看有沒有像沙子一樣的小顆粒,有的話就得點藥膏,治療期間一般為6到8週。除了用藥外,注重衛生條件以及避免重複接觸感染源也很重要,所以向小朋友們宣導常洗手、不揉眼睛等也是課程內容之一。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感染病防治-點砂眼 / 撰寫者:謝佳吟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99415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撰寫者
謝佳吟
創作者
謝佳吟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