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燕子崖位於嘉義縣梅山鄉,圖中可見一旁為高聳的石灰石切面,係由造山運動所形成,經風化後形成大小不一的數百孔洞,傳昔日燕鳥等均會在洞內築巢,故稱「燕子崖」。
濁水溪上游清水溪支流的生毛樹溪擁有豐富的生態,在阿里山山脈出露水面後,開始風化、崩壞和侵蝕。而由於此處岩層為薄層的砂、頁岩互層,而且近乎水平,故在差別風化作用下頁岩凹入,型塑出目前壁面的橫條切紋,見證造山運動而隆起的自然地質景觀。
梅山鄉的燕子崖恰好為砂岩與頁岩層層相疊的地層構造,其中的石灰質岩層或結核受到河水的衝擊溶解,致使表面相較軟質,而當大雨挾帶礫石不斷地的沖刷時,砂岩表面便容易出現大小、深淺不一的坑洞,而形成目前的自然地景。密布的岩石細孔是毛腳燕築巢的地方,數量多時,可以看到數以百計的燕子在溪谷和岩壁間往返。除毛腳燕外,亦有河烏、鉛色水鶇等水鳥棲息於此,常活動於溪邊岩石上或枯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