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谷大坪頂位處原漢接壤的山區,開墾近一個世紀之後,1829年於凍頂山上興建祝生廟主祀慚愧祖師,護佑入山人們平安無事,此後新寮、坪仔頂、大水堀先後割香建廟。1850年代初鄉舉人林鳳池發起鹿谷全境16個庄頭於每年3月迎請竹山連興宮媽祖上山繞境,與慚愧祖師公誕辰祭典合一成為年度大事,後因與竹山社寮的開漳聖王「迎二媽」時間衝突,遂改為秋季迎二媽的冬尾祭,也就是鹿谷的冬尾戲。
冬尾戲遶境路線從農曆10月1日起自初鄉村往溪頭和鳳凰兩方向逐一進入,以一天一庄方式遶境駐駕,遶境後諸神駐駕各村廟或公地,鹿谷神明駐駕常以公地或活動中心為駐駕點,祭祀上演戲、卜爐、謝三界也在這進行,故冬尾戲也稱作「平安戲」。慶典先以請神遶境為主,午後犒將,晚上宴客和卜爐主,至鹿谷特有時辰子時再酬謝三界公。「犒將」與「謝三界」為重點,「犒軍」是民間的犒賞兵將,也供奉肉酒碗與馬草水,鹿谷與南投常稱「犒將」,各村依自己方式進行。
冬尾戲尾聲是「謝三界」,其為供人卜爐主、輪祀三耳狀的「三界公爐」,慶典前由爐主迎請至公地或廟宇接受庄眾膜拜,到子夜請上天臺祭拜,叩謝下元水官大帝三界公諸神保佑庄眾整年平安與收成,爐會於會後或隔日由新爐主迎回,三客神於隔天一早送駕回廟,結束冬尾戲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