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在中臺灣的傳道歷史可回朔自1875年吳萬福神父(Fr.Vincente Ganar, OP)在彰化埔心鄉羅厝村佈道開始。隔年,教會逐漸往鄰近地區諸如溪州、二林傳教。溪州、北斗地區司鐸王友良神父表示,根據瑪利諾會保存的紀錄及口述歷史紀錄,最初溪州鄉在榮光村、西畔村、大庄村都有天主教的佈道所,柑仔園也曾有過佈道所,只是時間不長,水尾村是否曾有教友聚會之處則不太確定,而當時在溪州鄉榮光村從事傳道服務的,是來自美國的馬道南神父(Joseph A. McDonald)。
傳教士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首要之務就是找個地方承租下來,先了解民情,再開始傳教、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如照顧貧病等,馬神父也不例外。馬神父來到臺灣後,先是自學臺語、國語,彰化地區多處的佈道所、教堂設立,都是由神父們努力募款興建而成。1952年因為眼疾退伍,被安排到溪州彰化大同農場墾區的居民張鈞,回憶起多年前曾參與建蓋聚會所,他說,當初榮光村的聚會所是由北斗來的馬道南神父找人選址後蓋成的。後來,在當地傳教成果輝煌,教友人數日增,1968年溪州鄉尾厝村聖智堂落成後,教友們改到教堂聚會,聚會所因而失去功能,久了也就荒廢、拆除。
2017年拍攝的紀錄片「《光之憶》。看見了一場記憶旅程(溪州榮光村紀錄片)」裡,曾借用榮光村聚會所辦理營隊活動的政大指南隊團員與村民們,拿著40多年前在溪州服務時拍攝的照片,根據記憶找出當時聚會所的現址,就在現在榮光村活動中心大門正對面,可惜聚會所不知何時已經拆除成空地。而馬道南神父後來回到美國,並在家鄉回歸主恩,但有個衣冠塚在員林供後人緬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