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把育溝

把育溝位於雲林縣崙背鄉、麥寮鄉。現今為施厝寮大排水溝,自現今的枋南(清至日治時期稱崩溝藔)一路向西流經下竹圍、興化厝、圳寮、沙崙後、楊厝寮,接著流入新虎尾溪。

康熙41年(1702)原籍福建的張士箱,攜子遷臺於雲林一帶從事拓墾,崙背地區的二崙大有圳便由長子張方高開鑿,後於雍正13年(1735),地方仕紳永福學與張方高引布嶼東堡湳仔莊虎尾溪分流之水,開鑿圳道,灌溉大有莊等處田園,稱大有圳。在大有圳完工後,時常被濁水挾沙淤積,常造成水流堵塞,宣洩不易,於是張方高聯合地方仕紳自崩溝藔莊另開溝道「把育溝」(又稱八佾溝、八易溝、八佾圳),引濁水之流入新虎尾溪,使其不再壅塞。據《雲林縣采訪冊》記載,「把育溝俗名八佾溝;在線西四十二里。長三十五里,闊二丈〔寬6.6公尺〕,深一丈〔3.3公尺〕」。清代原通往新虎尾溪,然因1898年8月的戊戌水災,因濁水溪支流清水溪上游草嶺潭潰決造成洪患,使其水道移道偏離虎尾溪而流入臺灣海峽,日治時期進行整治後,方又重新流入新虎尾溪,直到今日。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倪贊元主修,《雲林縣采訪冊》(1894),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所.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所,1962。
  • 撰寫者
    黃儒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