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烏龍茶的復興製造問題〉作者為任恕生,本文出自《農林通訊》第五卷第三期,1953年(民國42)年9月出刊,由臺灣農林公司發行。內文闡述當時之形勢正適合烏龍茶的復興,及在復興過程中急待克服的問題。
自1919-1940(民國8~29)年包種茶及紅茶興起後,烏龍茶每年的產銷數量降低。1941-1945(民國30~34)年因戰亂關係,烏龍茶銷往美國的數量更是完全斷絕,直到光復後1946(民國35)年才逐漸恢復外銷,但外銷數量仍大不如前。臺灣烏龍茶主要以銷往美國為主,光復後美國對臺灣烏龍茶仍需求殷切,再加上中美邦交日益密切,貿易日趨暢達,此時為復興臺灣烏龍茶之有利時機。
然而,當時烏龍茶製造過程中仍有幾項問題須待解決。一是優良茶菁的供應問題,當前的生產仍以小量製造為主,應擴大栽培優良品種,且要養成嫩採嫩摘之習慣,以獲得優良原料。二是大量製造的問題,因當前一向以小量手工製造為主,不但費時費力,產量也低,因此如何以機械化代替手工,為當前研究改良之課題。三是製茶工廠之改進,因烏龍茶製程中萎凋、靜置的面積要大,且時間長,故應增加工廠面積,另外須加調節設備,以確保工廠內之陽光空氣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