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蘭陽戲劇團─文武場編制

蘭陽戲劇團─文武場編制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蘭陽戲劇團─文武場編制

「蘭陽戲劇團」是臺灣第一個公立歌仔戲劇團,於1922成立時,考量劇團除歌仔戲外,也有研習北管戲、本地歌仔、傳統歌仔的任務,故以「戲劇團」命名。1992年開始招聘成員,經過集訓後,1993年5月在員山結頭份讚化宮,以落地掃形式首度演出「本地歌仔」《山伯英台》;次日,於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演出《陳三五娘》。

劇團成立的目的在維護與保存歌仔戲,在傳習傳統戲曲之外,也培訓後場樂師,兼具教育推廣、劇本、樂譜整理、技藝傳承之功能。曾聘北管音樂家莊進才老師指導後場,團員除義務擔任歌仔戲薪傳學校師資外,也深入各級學校,培育縣內學生戲曲藝術的素養。

歌仔戲後場音樂編制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文場是絲竹樂器,有椰胡(頭手絃)、大廣弦(二手絃)、三絃、笛子、月琴、揚琴、簫、嗩吶等樂器;武場打擊樂器則有單皮鼓(北鼓,後場總指揮)、堂鼓、梆子、鑼、鈔等樂器。一般民間劇團後場編制約四至五人,武場打鼓手及鑼鈔手各一人,文場亦是一人兼奏數種樂器。大型劇團之後場則多達二、三十人,其中鑼、鼓、鈔各由一人演奏,而文場則有數人演奏一種樂器之情形,不過為節省劇團成本,此種大型後場並不多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宜蘭縣蘭陽戲劇團戲曲發展基金
創作者
蘭陽戲劇團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0/11/27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