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後山公路文物館

後山公路文物館成立於2011年,為蒐集並保存後山公路闢建歷程而設,館內陳列分三大主軸:道路、橋樑及隧道,館前入口處亦以陸、橋、隧為公共藝術意象,其中後山公路文物館的識別標誌為白鷺鷥交頸圖騰,取白鷺鷥以竹、樹枝為材,雌雄共築巢育雛的造型,象徵公路人團結和諧、同舟共濟及世代傳承的意境。

館內設有十八個展區,分別以照片、實物及模型,陳列人類研究自然進而造橋鋪路的歷史軌跡。照片展示從日治時代至1991年間道路養護、鋪面演繹到養護通訊設備的演進、第四區養護工程處大事紀以及公路從海平面爬升至海拔3000公尺的公路之美。館內保存文物有道路測量儀器經緯儀、水準儀、平板儀及電子測距儀,工程製圖時使用的製圖桌及手工設計圖繪製工具與藍圖,以及在1949年至1974年間道路人工養護時期使用之手工開鑿器具、人力車與道路里程碑及橋樑隧道編號牌介紹。脊背橋模型互動區以光源逐燈顯現方式介紹台9線豐平橋之施工步驟,另有螢幕播放實際施工過程,了解脊背橋何以藉超長跨距減少河水沖刷橋墩,增加橋樑使用壽命。

後山公路文物館保存台灣公路建設相關資料,為台灣第一座記錄歷史軌跡之公路文物館,除靜態文物展示外更設置視聽區、地質介紹區,紀錄後山公路開鑿過程中因高山峭壁、河流湍急,每逢風災經常造成交通阻斷的養護過程,感念修築後山公路並為此犧牲的前人,更傳承勉勵新進的公路人,展現公路文化的內涵與珍貴資產。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宜蘭縣蘇澳鎮中山路2段3號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開放時間說明
    採預約參訪
  • 電話
    (03)9962501#1105
  • 資料來源
    薛讚添,《後山公路文物館: 解說導覽手冊》,宜蘭縣: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2012。 李瑞宗,陳泰元,賴麗霞,周華等,《從心之年磨一劍–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70週年紀念專刊》,宜蘭縣: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2019。
  • 隸屬
    國家
  • 撰寫者
    楊詩羽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