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米特色木屐-江某木屐

江某樹別名鵝掌柴,分布於台灣海拔1500公尺以下向陽山地及丘陵地,株高可達 20 餘公尺。白米社區的木屐師傅李政吉指出,濕的江某材韌度高,既脆又好劈,乾燥之後則會變硬、變輕,其毛細孔多,穿起來很舒服。

三面環山的白米森林盛產製作木屐的「江某樹」,成為台灣木屐的重要供應地,有「木屐巢」的封號,「白米甕,出柴屐,偷剉柴,山林掠」更是白米社區流傳的俚語。

在木屐產業沒落後,礦石工業在當地造成污染,使白米社區成為全台灣落塵量第一的地區,因此居民同心協力,重啟對木屐產業的記憶,將木屐成為社區營造的「工具」,用以凝結居民的向心力,進而向礦石加工廠商提出環境保護的要求,建立與礦石業共存的永續生活環境。


江某木屐的製作步驟:
 1.「鋸」:將原木裁成一段段長條狀的木塊,鋸岀木屐雛形。

2.「剽」:剽除木屐底部及鞋根不需要的部分,再按照客人的腳板形狀畫上版樣。

3.「劈」:用斧頭劈去木屐的側邊,形塑木屐外型。

4.「刨」:將粗糙的木屐表面用刨刀磨光滑。

 製作完成的木屐白胚,可用電燒或油漆方式美化上色,再塗上透明保護漆,鞋面的皮雕亦可用電燒或染劑形式彩繪,並於塗料乾燥後抹上乳液保護皮料,最後使用鉚釘將兩者接合,江某木屐就完成了。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黃淑瑩,〈光與愛的生命共同體—白米木屐館〉,《家‧遮是博物館》,宜蘭縣: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2012。
  • 撰寫者
    楊詩羽
  • 創作者
    白米木屐館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0/08/09 ~ 2020/08/09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尺寸
  • 材質
    江某樹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