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藺草編手藝篇

本段影片是2020年(民國109年) 由于文正於台中大甲西岐里所拍攝(字幕有誤),影片主題主要是李裝環與石阿香女士製作藺草的過程與說明。

根據臺灣藺草學會所整理的資料,臺灣藺草製品最早在清雍正初年已有道卡斯族雙寮社婦女開始製作,使用材料為野生的藺草,這種野生的藺草到了乾隆前間也被種植於水田之中。

本案原希望由新港社耆老製作藺草並加以紀錄,但因耆老高齡90歲,加上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耆老家人為避免影響老人家的健康,最後婉拒本團隊的邀約,因此由陳水木老師尋訪到居住接近藺草編發源地的苗栗苑裡的房裡社族人,為本案留下重要的藺草編織紀錄。

李裝環與石阿香女士製作藺草編較為困難的幾個部分,並由李裝環女士負責解說。片中展現李裝環女士所製作的成品,其中與藺草長度尺寸較為有關的是幾種帽子,包括具流行感的帥帽、較大的馬帽以及女用帽,還有實用性極高的安全帽內襯以及各種提包。用以做草編的藺草是三角藺草,三角藺草在編織前必須經過剔草過程,將較硬的莖剔除(材料可製成掃把),剩下藺草壓扁後才能編織。帽子依據帽頂的直徑尺寸可分為兩吋半(帥帽)、三吋(休閒帽款)、五吋(馬帽),而用以製作藺草編的藺草長度則分為:二尺半、三尺、四尺、兩尺半等,本片段中李裝環使用三尺長的藺草用來製作帽頂的部分。帽頂分成四部分,每一部份使用12枝藺草,因此帽頂需用48枝藺草完成,之後製作帽管,最後才是帽沿。李裝環與石阿香在製作時使用的是前年採收的藺草,在一年三季中以八月採收的藺草最好,較韌也不易斷,如果是較硬的藺草則製作時手指容易受傷。

本段影片中李裝環除示範剔草外、也示範加草(以三尺長為主)的過程,石阿香則示範最後帽沿收邊的方式。雖然兩位女士已經放慢速度並詳盡解說,不過光是看並無法掌握箇中微妙之處,藺草產品價格高正是來自於複雜的手工製作過程。


基本資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苗栗縣
  • 創作者
    于文正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04 ~ 2020/04
  • 資料使用語言
    台語、普通話
  • 媒體類型
    影片
  • 地點
    拍攝地點
    臺中市大甲區 (120.6775054, 24.409826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