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第二代中文輸入鍵盤

中文輸入較英文輸入複雜得多,主要的原因在於中文的基礎為象形文字,日、月、金、木、水、火、土…與一些筆畫斜、點、交、叉…的結合。據交大畢業校友黃少華學長所說,最初出版社排版要用到嵌字,一個一個去找,相當不方便,因此當時很多人提出了一些方法,設法解決中文打字的問題。其中,神通的中文電腦在當時非常重要,它是早期稅捐處等機構在處理中文輸入、輸出需求的一大功臣,當時的鍵盤很大,一個Key上有16個中文字,需要先找到一個Key,才在16個中找要的字,也就是說,需要透過專業的訓練才會打。

1973年,倉頡輸入法的發明人朱邦復留學回國,受到國外排版容易的啟發,他希望能找到解決中文輸入的方法,便前去與當時著名的電子公司(大同、東元、宏碁等等)談合作,經過快一年的努力,最終由宏碁公司成功地把他的想法利用電腦的方法解決。

朱邦復與宏碁電腦合作,開發內置程式語言、中文系統及應用軟體的「天龍中文電腦」,於翌年起在市面上銷售,備受市場歡迎。此中文系統以倉頡碼為其根本,收字數萬,效率甚高。同年,由他成立的零壹公司發表第二代倉頡輸入法,使用在他爲Apple II電腦設計的「漢卡」產品上。「漢卡」爲該機提供中文介面,售價新台幣1500元,使得華人利用電腦處理中文的成本更低。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1973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