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孔紙帶是早期電腦的輸入輸出設備,他將程式與資料轉換為二進位程式碼,有孔代表1,沒有孔代表0,用光學掃描輸入電腦。約在1951年被磁帶所取代。其多採用八單位打孔紙帶,打孔紙帶每行有九個孔,其中一個小孔稱為“中導孔”或是 “同步孔”,用來產生讀帶的同步控制訊號,其餘八孔為 “資訊孔”(一個位元組),用來紀錄數字、字母或符號等資訊。
打孔紙帶最早於1725年被用在控制紡織機,而後被用在電報系統上。但由於紙帶製造很昂貴且脆弱與難以修復,不久後就出現了較容易製作與修復的打孔卡。而現代打孔紙帶已經非常少見,只有老舊的軍事系統或是一些收藏家才會擁有。
當年在交大資工,主要用途為課程使用,大多由系上提供。當時寫程式是要先寫在一張特定的紙上,交給計算機中心的小姐幫忙打成紙帶,五天後再由學生拿回去繳交作業,或是再針對錯誤修改。後來由於打孔紙帶太不方便,很容易亂掉,且容易損毀,之後就改用打孔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