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號為「Nautilus」,這是VAX 8800系列中的高端型號,配備兩個CPU和兩個VAXBI匯流排。 VAX 8000 CPU是一種高度流水線設計,略早於首批商業MIPS和SPARC設計。 VAX 8800的開發於1982年8月至11月開始,並於1986年1月29日引入。1986年是VAXBI匯流排的一年,隨VAX 8800一起推出,這是第一個考慮到多處理設計的VAX。 8700系列是「低端」版本,吞吐量較小。該計算機的控制台子系統是DEC Professional。8800集群(8個處理器,4個磁帶驅動器,2個HSC,星型耦合器(CI總線的中央耦合)和4個SA482存儲陣列(每個4個RA82驅動器))
當引入「 Polarstar」系統和新的命名約定時,VAX 8800重命名為VAX 8820N,以區別於VAX 8820「 Polarstar」。在更改名稱並升級到完全SMP功能之後,以前的VAX 8700和VAX 8800型號變為VAX 88x0計算機,其中「X」代表CPU的數量,即VAX 8810、8820、8830和8840。升級套件包括替換編號。貼在機器前部以反映新名稱。
交大於1987(民國76年)購入VAX 8800,當年交大資深退休蔡文能教授同年出國至美國西北大學博士研究。據蔡教授所述,在當時只能透過9.6kbps的網路與交大電腦中心以文字來做聯繫,對比現在幾十至幾百Gbps來說,速度上可說是有相當大的差異,直到1990年代都還是使用VAX 8800來作業。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