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KI 1300出產於1980年,共有49個按鍵在鍵盤上,還有七個開關的功能紐。為具有同時包含讀取打孔卡與寫入打孔卡的功能,在JUKI 1300的鍵盤已經是採用QWERTY的鍵盤布局,然而不同於現在鍵盤的是,JUKI 1300還多了一些特殊功能的按鍵,像是ERROR RESET、NUMERIC等等。
過去在以Unix為代表的分時操作系統被發明前,編打程式的人員和電腦的溝通會被任何人的使用而打斷,所以過去撰寫程式時普遍選擇採離線的方式使用打卡機,再將打孔卡放入大型計算機中,作為一批一批的工作(batch job)來執行。
根據交大資深退休教授蔡文能教授的回憶,他念大二的時候,交大總共只配置四台終端機,因為數量少,學生只能利用下課的時間輪流使用。在當時交習題時要先將程式碼寫在紙上(coding form),再請中心的操作員打成卡片,透過卡片上孔洞讓電腦讀取,最少要過五天後才知道結果,而且修改次數也因為人工打卡的關係受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