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等待開墾的/富里公埔文化館

此照片為富里鄉公埔文化館的外觀。花蓮最南端的富里鄉,舊稱「公埔」,此詞最早出現於約清光緒元年(1875)至清光緒6年(1880)間,根據記載,來自屏東的瑯嶠平埔族是最早到此開墾的住民,在居民移居後形成聚落,因有大片「公有待開墾的平原地」,清代稱南端比較大的聚居地為「公埔庄」。地名也有另一說,由於阿美族與平埔族爭奪獵場之故,故以「公埔」這區為界,以北為阿美族獵場,以南為平埔族獵場,兩族皆可在公埔狩獵,地名之說遂由此來。在日治中期開始,富里鄉的發展重心逐漸轉移到現今的富里村,昭和元年(1926)大庄區役所在此地設置辦公廳舍,是為「公埔區役所」(戰後改為鄉公所),是公埔文化館的前身,也是本鄉首次出現的混凝土構造建築,建築具有簡潔立面的水平與線條。在鄉公所搬遷後,公埔區役所改建為「公埔文化館」,成為展示客家特色文物與農產銷售的據點。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花蓮縣文化局,《時光旅行─花蓮縣南區古蹟導覽手冊》(花蓮縣文化局,2014)
  • 撰寫者
    關雅云
  • 創作者
    花蓮縣文化局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4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