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式臺灣茶飲的社會學分析

      本論文作者林鼎盛,指導教授張宏輝博士,出自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發表於2007(民國96)7月。內容敘述臺灣茶飲發展的過程中,是以 1970 年代做為發展史的分水嶺。
      在1970 年代以前,臺灣茶是為外銷而種植的經濟作物,且價錢相當昂貴,僅少數中國來臺的官員、富人,或茶農才得飲用。直至 1970 年代以後,茶葉才逐漸普及於臺灣人日常生活中。直至1980年代末期,便出現各種多元的茶飲形式,如罐裝茶飲料、茶館、或泡沫紅茶館等。從少量到大量飲用茶的過程中,茶的意義轉變為「茶就是茶葉的茶」為核心的茶飲,此為新式臺灣茶飲,其意義不斷被強化,茶葉逐漸在消費者消費過程中消失。研究者表示,新式臺灣茶飲販售的是「茶水」,它與所謂強調規範與道德的「中華茶藝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臺灣茶飲根植於本土的生命力,這樣的特性除了能在舊式臺灣茶飲觀察到,在新式臺灣茶飲展現的茶飲文化特性更清楚可見。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雙君
  • 創作者
    林鼎盛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7/07
  • 媒體類型
    文件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