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作者蔡依真,指導教授王裕文博士,出自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發表於2003(民國92)年6月。內容敘述臺灣茶樹品種(系)間之遺傳歧異度,建立臺灣茶樹栽培品種指紋資料。
研究者以茶業改良場收集保存之48個品種(系)為試驗材料,利用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及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兩種分子標誌進行遺傳歧異度分析。結果發現,核酸分析對試驗材料的農藝性狀分類分群具有一致性,進一步進行親緣分群結果亦與雜交譜系資料一致。對臺茶品系由於育種親本的親緣相近可能造成遺傳歧異度縮減問題,研究者並發現,臺茶品種間仍保有廣大的遺傳資源,尚未有明顯窄化情形。AFLP及RAPD兩分子標誌,皆發現純阿薩姆型大葉變種及純中國型小葉變種之專一性條帶,可用來檢定是否擁有此變種之遺傳物質。在茸毛性狀調查方面,發現茸毛性狀與茶樹兩變種之親緣關係相關,將此性狀調查配合分子遺傳歧異度研究,期達優良育種成效,減少育種上大量雜交組合的成本及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