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溪阿姆坪復興宮

大溪阿姆坪復興宮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大溪阿姆坪復興宮

清廷於1885年(清光緒11年)在臺灣建省,任命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劉以「開山撫番」的政策,招募民眾開發山地,撫墾官員林勝源奉諭前往水流東、八結、湳仔溝、新柑坪、舊柑坪、阿姆坪、竹頭角等地區開墾,將此區併稱為「南雅地方」。期間懇戶集資籌建廟宇,並於1890年(清光緒16年)秋季建成,命名為「南雅宮」,主祀開漳聖王。

最初的南雅宮曾經多次的原漢衝突而破壞,後因嚴重燒毀而重建,新的廟身改以磚瓦結構興建,更為宏偉美觀,並更名為「復興宮」。(此張老照片便是復興宮在阿姆坪原址淹沒前的樣貌,由村民郭茂順所拍攝)。阿姆坪復興宮因水庫興建而淹沒水下,祀奉的神尊與香爐則隨著移民遷移至桃園觀音的樹林新村,香火傳承迄今(2021年)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1960年代,政府為穩定桃園的農田灌溉和民生用水而興建石門水庫,徵收淹沒區的田地和房舍,並提供經費補助復興宮辦理遷移之事。經五大連莊委員開會決議,將補償金拆為五份:觀音樹林、草漯因人數較多分得兩份,並取得開漳聖王及觀音菩薩金身安奉;其餘三地各得一份,各自擇地籌建建廟。自此復興宮一分為四,分別為:八結(百吉)復興宮、水流東(三民)東興宮、角板山(復興)福興宮,以及樹林移民新村的復興宮。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二─復興宮祝賀開漳聖王聖誕千秋暨元宵起斗,以及八月初二答謝神恩的平安戲慶典,是復興宮每年兩大祭祀活動。在祭典前數日,信眾們迎奉本宮神尊至復興區四座聖王廟(後來加入羅浮聖興宮),逐一拜請聖王分靈神尊,前往樹林復興宮共襄盛會。廟會期間,廟方會配合舉辦閹雞和神豬秤重競賽活動,為慶典增添熱鬧人氣,是地方年度盛事。

此張照片正是石門水庫遷移前1960年左右,最後一次的建醮祭祀活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京兆企業社
撰寫者
張澤志
創作者
郭茂順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0/8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