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梭筒

梭筒為橢圓形竹筒,兩側皆有裂縫,為盛裝各種大小的網梭與網目板的容器,現今已不常見。通常為竹製,將竹子鋸開並把竹肉削薄,會根據網梭與網目標的大小或竹節大小來設計,沒有一定的尺寸大小。使用者多為補網師,會將裝有網梭、網目板、割網刀與小磨刀石的梭筒帶著,前往地方漁家協助修補漁網。在現今的馬祖,仍然有自己進行補網的漁民,為了使工作更為順暢,會直接將網繩纏繞於網梭上,並將數支纏繞網繩的網梭放於塑膠籃中,使得梭筒的需求大量減少。

在早期馬祖漁業相關行業中,補網和竹編是以師徒制的方式,最小大概可在十一、二歲時拜師學藝,如師傅願意收其為徒,父母親會準備豬肉與麵線與小孩一同到師傅家,進行拜師儀式。起初當學徒是沒有薪水的,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幫師傅磨刀等,協助師傅整理工具,跟著師傅的工作學習,偶爾會有東家(僱主)會提供吃喝。隨著能力的增加,東家或師傅會視情況給予工錢,學習三年後才會變成一位被認可、能夠獨立工作的補網師傅。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創作者
    馬祖人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