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陶缸

陶缸,為瑞記蝦油廠(東引鹹味島合作社前身)醃製魚露所使用之器皿,目前以倒蓋的方式放在東引鹹味島合作社外。其有各種尺寸大小,開口大、陶身渾圓較寬的陶器。建築所有者林雨清先生回憶:「瑞記蝦油廠全盛時期,陶缸應該有四、五十個,並視銷售狀況醃製魚露。」

因馬祖島嶼資源的關係沒有陶土、窯場窯場,故無法在馬祖生產陶器,早年多由中國福州購買,戰地政務時期之後,轉由從臺灣鶯歌等地購買。

製作魚露所使用的魚屬下雜魚(沒有經濟價值的小魚),在蝦油(木)桶內醃製魚露,步驟為反覆地將下雜魚鋪平與蓋上海鹽。林雨清先生回憶:「當時醃製下雜魚與放海鹽時全憑經驗跟感覺,一層鮮魚需舖滿一層海鹽,其厚度必須看不見魚身,醃製至木桶約八分滿。在木桶上方放置重物重壓,直到魚肉軟化後,再將雜魚撈至陶缸內,並放置在太陽下曝曬。」

曝曬期間,每日需利用T型的魚露攪拌器翻攪,讓陶缸底下的魚可以被撈到上面曝曬,使品質能均勻。若遇到下雨天,則必須趕緊將陶缸蓋上蓋子,避免雨水流入。大約半年以上的時間,魚肉和魚骨會分離,等待魚肉全數溶化後,需將陶缸內的魚露倒入灶台,進行第一次烹煮。待撈淨魚骨與雜質,再將魚露倒入陶缸內再次曝曬,而在裝瓶包裝前,製作者會再將魚露進行二次烹煮,後運往臺北或基隆一帶銷售。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創作者
    馬祖人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