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囤,為竹編品,主要作為囤放曝曬蝦皮的圍籬。此物件目前藏於北竿橋仔漁村展示館,為非實際大小尺寸的模型文物。

囤的名稱由馬祖話直譯(意譯),整張以細竹篾與竹片編織(由竹片作為主幹,竹篾採一壓一挑的編法)而成,是保護蝦皮的圍籬。使用方法為先在蝦皮堆外圍圍圓圈,再以繩索將其纏繞固定,形成暫時性保護牆的概念。因為是暫時性使用,非長期固定式的裝置,所以在設計使用上,相對簡單與輕便。

馬祖早期一年的蝦皮產量為幾千斤,甚至上萬斤,當面臨已煮熟曝曬好的蝦皮暫無買家收購的情況時,漁民會先將囤圍成一個直徑三至四公尺的圓圈(此大小非固定,需視貯存蝦皮的空地大小),並以繩索固定後,再將處理過的蝦皮倒入其中。為了維持蝦皮的品質,防止風乾後的蝦皮受潮,漁民會在囤的周圍與上層鋪上棉布或棉被,將其保護的密不透風。不過隨著蝦皮量減少與科技進步,地方居民已不再使用囤了。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創作者
    馬祖人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