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別脈簪

從前的馬祖女性,婚前、婚後的髮型不同。民國50年以前,燙頭髮的風氣尚未引進,本地的女子,婚後必須梳髮髻。她們在出閣之前,經媽媽細心的調教,就含蓄且含羞的學會梳髮髻的技巧,這是具有莊重的象徵意義。故上花轎之前的梳髮髻,後來就演變成傳統的婚俗儀式之一。50歲之後,髮量日漸稀疏,只夠在她後腦勺留個小髻,因為小髻是用「別脈」簪固定,所以,這種髮式也就稱做「別脈髻」。

別脈的「脈」,本字為何至今尋找不著,寫成「脈」只是借其語音而已。它的材質是白銀,雖然身價「銀」不如「金」,但仍有一定的價值,尤其是被稱作「骨董」之後,其價值就會向上翻兩翻。

那是貧窮的年代,普通人一輩子沒穿過幾件新衣裳,大家都是將就湊合,得過且過的「活」著,穿金戴銀的機會可說是少之又少。一根小小的「別脈簪」,可能就是阿婆最貴的「家當」。當生命大限來臨時,梳妝入殮前,貧窮的孝家會取下銀簪,換上簡易「克難」的木片簪子,也一樣能讓往生者帶著端莊的遺容走上「歸途」。

家母在世時,其手藝精巧可謂遠近馳名,甚至有台灣媒體稱她「剪紙阿婆」而不名。有許多女性長輩,在為自己預備壽衣時,會央請家母為她製作「冥器」-----木片「別脈簪」,以免晚輩在「緊急時刻」慌了手腳。

照片所示,即「別脈簪」的真品和贗品,贗品即出於家母之手。陳高志拍攝。

文章中的詞彙,馬祖話的讀如下:

1. 別脈簪:ㄅㄧㄝㄎˇㄇㄚㄎˋ ㄐㄧㄤ,piekˇmakˋjiang。

2. 別脈髻:音變之後讀ㄅㄧㄝㄎ ㄇㄚˇ ㄨㄧˇ,piek  maˇuiˇ。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高志
  • 創作者
    陳高志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91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