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雅堂與薰花包種茶。1914(大正3)年,臺灣歷史學家連橫(字雅堂)遊歷當時的茶葉集散地大稻埕時,有感而發寫下〈稻江冶春詞〉,「大橋千尺枕江流,畫舫笙歌古渡頭。隔岸素馨花似雪,香風吹上水邊樓。二重埔接三重埔,萬頃花田萬斛珠。穀雨清明都過了,采花爭似采茶無?」這首詩詞收錄於《劍花室詩集》。
日治時期,薰花包種茶的需求量達到頂峰,用來窨製包種茶的香花原料,如茉莉花、秀英花或黃枝花,時常堆滿大稻埕茶行的騎樓。也因此大稻埕附近地區種植大面積的香花植物,方便運送到大稻埕販賣。連雅堂的詩句中,除描寫淡水河的景色與當時河岸旁遍布的花田,也把花田中辛勤採花的採花女比喻為採茶。
後因發明不需薰花的包種茶技術,致使薰花包種茶式微,香花產業也逐漸在臺灣北部消失。現今漫步在大稻埕時,只能靠連雅堂的詩句來還原當時花香四溢的盛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