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試論泄痢之辨別與治療

《臺灣國醫藥報》第一卷第二號(第112號)於1946年10月發行,由蘇錦全擔任發行人兼編輯並以「臺灣國醫藥改進社」出版。蘇錦全在日治時期畢業於浙江中醫專門學校,學成回臺後承接陳茂通以「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發行的《臺灣皇漢醫界》,改以「臺灣漢醫藥研究室」刊行《臺灣皇漢醫報》與《東西醫藥報》。


此篇為泄瀉、痢疾的中醫辨證論治,論述泄瀉、痢疾的原因、症狀,以及治療的方法。泄瀉、痢疾皆為腸胃機能失常之症狀,其糞便稀薄屢屢排出者為泄瀉,乃因腸壁發炎,蠕動亢盛,排泄加速,水分不能吸收;其排泄物多完穀不化,若便時裏急後重,排泄黏液或出血少量者為下痢,乃因腸中黏液層脫落,分泌過量,或腸內發炎至出血。


治療泄瀉以補脾消食,燥濕利水為主。如為脾胃不合、腹痛水瀉者,以白朮芍藥湯,或用胃苓湯;若因其他臟氣影響脾臟,致脾困憊運化無權者,用奠土湯;如夏日貪涼當風,暑熱藏於脾胃內,遇秋月涼風,腹中水穀盡驅而下者,當去暑邪,用逆挽湯。


治療痢疾隨症用方,以開胃解毒為主,腹痛宜和,身重除濕,脈弦祛風。發病初期因濕熱者,用導氣湯,白痢久而胃弱氣虛者,宜以補氣之藥,赤痢久而胃弱血虛者,當佐補血之劑。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蘇錦全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46/10/20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