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被炸的天主堂

被炸的天主堂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大稻埕天主教堂」(蓬萊町大聖堂),於1945年二戰最後一年在盟軍襲擊臺北的炮火之下中炸毀,大稻埕天主教堂建於1911年,1914年完工,為當時台北市的第一座天主教堂,成為日治時期台北地區的天主教會指揮中心。教堂主建築被炸毀一半,十字架還在中間圓屋頂屹立不搖。兩側歌德式尖搭雖仍殘留局部的建築體,可是一樣被炸毀一半,只留下紅磚與斷垣殘壁,與教堂獨有的高拱型門殘痕。照片中間清楚可見天主教義的「萬有真原」四字匾額,這四字象徵宇宙萬物皆由天主所造,天主乃是世間萬物的真原。這四字也因為是康熙御書流傳聞名於世,以表達康熙對天主的崇敬之意。張才在東京沿襲日本的攝影術,接受當時「新興寫真運動」攝影理念的啟發,除了於中國記錄了當時上海都會風貌之外,回台灣時也記錄下了飽受戰火攻擊的景象,並以強烈的明暗對比與光線,捕捉下當時的面貌。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概念源自2015年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其展覽主題除了關注在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文學,亦延伸探索同時代與風車詩社相關脈絡之日本及西方的前衛文藝景況,藉此重省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乃至二戰結束初期所面臨的文藝現代性、殖民性、轉型正義等多重問題。張才的〈被炸的天主堂〉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中所展示的展品。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被炸的天主堂 / 撰寫者:本木工作室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7198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本木工作室有限公司
創作者
張才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46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