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崔女士到臺南的歡迎座談會 

此照片為1936年集合全島藝文界人士的「臺灣文藝聯盟」邀請崔承喜來臺歡迎會所拍攝。當時文聯的雜誌《臺灣文藝》遇到了經營危機,純粹的文藝雜誌難以生存,於是知識份子們計劃在雜誌內加入電影、戲劇、美術、音樂等相關藝術,希望能擴大客群,同時鞏固文聯發展的基礎。臺灣文藝聯盟更盼望崔承喜的魅力能引起島民對舞蹈的喜愛,讓臺灣的藝術發展更加全面。崔承喜不只是大明星,更以現代的肢體語言賦予傳統朝鮮舞嶄新的風貌,獲得東京藝文界人士的盛大好評。崔承喜分別於1926、1936與1940年三次來台,但1936這一年更具象徵意義,代表了被殖民者身體與藝術中暗藏的自由民主精神與抵抗威權主義的追求,在此次來台公演中也蘊含著台灣左翼運動連結日本、朝鮮進步團體的努力,此事件其後引發日本政府對台灣、朝鮮、中國旅日青年的取締行動,導致東京台灣人反抗運動與東亞左翼文化的跨國結盟式微。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概念源自2015年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其展覽主題除了關注在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文學,亦延伸探索同時代與風車詩社相關脈絡之日本及西方的前衛文藝景況,藉此重省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乃至二戰結束初期所面臨的文藝現代性、殖民性、轉型正義等多重問題。其中於1936年朝鮮舞蹈家崔承喜於台南參與座談會的照片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中所展示的展品。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本木工作室有限公司
  • 創作者
    台灣文藝聯盟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1936
  • 媒體類型
    文件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