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路走回來」是金瓜石居民從民國101年(2012)起發起的在地行動,耆老用雙手除草開始,恢復廢棄的六坑斜坡索道,希望讓人們完整看見黃金博物館展示的物件之外,金瓜石與水南洞(註)聚落環境中更完整的鑛業文化現場,藉此作為在地訴求的發聲與倡議平台。本照片拍攝於民國101年(2012)10月2日六坑口前方的除草工作現場,照片前方身著藍衣者為在地耆老張阿輝(時年86歲),照片中可見芒草高度已超過一般人的身高,遭雜草湮沒的六坑坑口逐漸重見天日。
「把路走回來」行動的範圍包含「六坑斜坡索道機房(天車間)—六坑斜坡索道—本山六坑—無極索道—水湳洞選煉廠(十三層)」沿線,過去在鑛業生產時期是居民上學、通勤的必經路徑,鑛業終止後數十年人跡不至、荒煙蔓草。初期在全無資源的協助下,行動從為路徑除草、修整路跡開始,除草行動始於民國101年(2012)4月18日,金瓜石氣候多雨、青年勞動力不足,為了行動持續不中斷,於是行動初期以鄭春山、張阿輝、陳石成、林政雄等幾位耆老為主力,加上青壯世代的蕭煌麟、吳麗君、林文清、許義和支持進行。只要天氣與時間許可就機動前往。老人家們通常自備手套、飲水、便當,身著雨鞋、輕便的耐髒衣物,再向勸濟堂借用鐮刀或耙子等簡易工具,每次工作約一個上午。
經數月的努力,終於清理出可供行走的路徑,同年9月開始在六坑斜坡索道現場舉辦公開活動,截至民國109年(2020)為止,共有過120餘場不同規模的行動,吸引近2000人到訪及參與。
註:今所習稱之「水湳洞」,在日治時期舊名「水南洞」,直至目前地籍資料仍使用「南」字。「湳」字的使用,乃出現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北部濱海公路開通後,路邊設一客運招呼站,取名時誤植為「水湳洞」,才從此為人所沿用。水南洞地區於七坑口附近有一天然海蝕洞,因此有一說「水南洞」更早期的舊稱為「水濂洞」,直到日本時代才改稱,後來出現的「湳」字字義為泥濘之地,於地名解釋上更有謬誤之處,基於上述兩項理由,金瓜石鑛山在地文史工作者仍主張應以「水南洞」為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