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一九四二金瓜石事件紀念岩

金瓜石事件紀念碑立碑行動,是金瓜石在地意識、官方行政理性間共同學習的歷程。兩者間的差異、協調到合作,除表現於《1942金瓜石事件─鑛城蒙冤悲歌》的研究產出外,也體現在追思紀念物的設置上。

在瓜山國小校友會與黃金博物館商討立碑事宜的過程,館方建議校友會對外徵求藝術創作品為紀念標的物,再聘請藝術領域專家學者評審出優勝作品加以設置,校友會雖同意以藝術裝置為紀念物,但經評估後,除造價龐大外,作品徵選程序更是曠日廢時。

經雙方商討,當時的校友會常務理事鄭春山提議改以本地鑛石作為追思紀念物,既可有助館方傳遞地質知識、亦可撙節紀念物設置成本,獲得與會人員認同。被選定的鑛石位於樹梅鑛場,含金、銅等多種鑛物、品位豐富,該鑛石體積7公尺×5公尺×3.5公尺,由於體積巨大、重達約51.45公噸,考量運輸的技術困難,於是以怪手現場切割為二,大者做為金瓜石事件紀念岩,小者則運至勸濟堂廟前廣場,作為關聖帝君神像基座。

照片一拍攝於民國103年(2014)3月3日鑛石開挖現場,已切割完成的鑛石準備運送至黃金博物館設置現場,照片二攝於同年6月14日音樂追思紀念會,照片最右側為已設置完成的「一九四二金瓜石事件紀念岩誌」。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鄭春山
  • 創作者
    鄭春山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4/03/03

    拍攝時間
    2014/06/14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