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代的汛塘之路

淡蘭古道上的官道修築在噶瑪蘭設廳之前,就已經展開,主要為了防範海盜的侵擾。嘉慶10年(1805),海盜蔡牽騷擾蛤仔難,知府馬夔陞為加強海防在大三貂港口(澳底)設「汛」,並在16里外的深山處的燦光寮設「塘」,以作為外圍防線,大三貂港與燦光寮之間有兵勇往返巡守。

嘉慶12年(1807),海盜朱濆船泊蘇澳,準備攻擊蛤仔難,水軍提督王得祿由海上前往。楊廷理由艋舺率兵取陸路,赴蘭馳援。當時,楊廷理越過三貂嶺後,通往燦光寮,接汛塘路,至澳底、福隆,由隆嶺古道進入宜蘭平亂。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吳杉榮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