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淡蘭北路之古道緣起

這條淡蘭最原始的路徑(楊廷理古道),最初為平埔族人白蘭氏所開闢,經過楊廷理修建。嘉慶13年(1808),楊廷理為加強防務,於三爪仔(位於瑞芳)設汛,而與燦光寮塘、大三貂港口汛連接成一道防線,有巡防的汛塘路相通。因此在東北角地區出現一條由瑞芳、九份、樹梅、燦光寮至澳底、福隆的路線(燦光寮舖古道)。

謝金鑾的《蛤仔難紀略》描述:自艋舺東北行,十五里(清代1里=576公尺)至錫口(今松山),又十五里至水返腳(今汐止),又十五里至七堵,又十五里至蛇仔形(今九份),可住宿。蛇仔形二十里至武丹(今燦光寮),又二十里至丹裡(今澳底),又十里至三貂社(今龍門舊社),亦可住宿。三貂五里至嶐嶐(今福隆內隆林)。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吳杉榮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