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嶐嶺古道鞍部土地公祠

臺灣的文化信仰中,最特別的就屬於散布在鄉野間的土地公廟,但經常被歸類為道教。其實土地公廟代表著先民開發的文化脈絡,也代表著生活信仰,早期的山林鄉間沒有醫生、沒有醫院,在心靈最脆弱的時候,人們靠著護身符來保平安,獲得心靈的慰藉,漸漸地土地公成為出外人的精神寄託。

淡蘭古道上大約有250座土地公,祂們的類型有單立石、石頭、木塑和石器與陶器,不同類型的土地公展現了不同時期的特色,石頭打造的百年土地公。通常年代越久會越小、越粗糙,而石器陶器土地公多半為日治時期或已進入國民政府時期。土地公們通常出現在田頭田尾、庄頭庄尾,或者步道的前、中、後段鞍部或轉折的地方。

嶐嶺古道鞍部土地公祠,是目前已知淡蘭古道上最古老的土地公祠之一,造型簡單,由六片石頭組合而成,裡面的土地公也只是一塊單立石,這種類型的土地祠相對都較古老,且超過200年歷史。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吳杉榮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