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金瓜石的廢銅煙污染

本照片拍攝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的金瓜石,畫面中的牽牛花因當時水南洞(註)煉銅廠煉銅廢煙的侵襲而焦黃。

光復後,金銅礦務局(臺灣金屬鑛業公司前身)原將銅精砂輸往日本佐賀關代煉,後因銅精砂運往日本效益不佳,加上煉銅造成日本國內空氣污染,於是日方自民國60年(1971)4月起拒絕繼續代煉。臺金公司遂派員至南非、日本考察歸國後,設計出年產一萬噸的煉銅廠設備,並先後於民國61年(1972)及民國62年(1973)在水南洞建造完成,由於當時缺乏環保意識,未作廢氣回收處理,工作者除在高溫環境裡工作外,出銅時,濃強的硫化氣令人難以忍受,六坑下方山坡地上建有60米的煙囪,煙囪所排出硫化氣極濃,如遇風向擴散,金瓜石及水南洞地區的居民直接受害,但居民大多為臺金公司員工,而且臺金是國營事業,人們僅能為了生活忍受酸氣侵襲。

臺金公司的高級職員及有財力的人紛紛外遷、通勤到金瓜石上班,從此人口開始外流。為解決排煙問題,後來陸續興建三條排煙道,但使用時間不長,水南洞煉銅廠即在民國70年(1981)停止煉鑛。

註:今所習稱之「水湳洞」,在日治時期舊名「水南洞」,直至目前地籍資料仍使用「南」字。「湳」字的使用,乃出現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北部濱海公路開通後,路邊設一客運招呼站,取名時誤植為「水湳洞」,才從此為人所沿用。水南洞地區於七坑口附近有一天然海蝕洞,因此有一說「水南洞」更早期的舊稱為「水濂洞」,直到日本時代才改稱,後來出現的「湳」字字義為泥濘之地,於地名解釋上更有謬誤之處,基於上述兩項理由,金瓜石鑛山在地文史工作者仍主張應以「水南洞」為正確。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鄭春山
  • 創作者
    鄭春山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